一、总体介绍: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气候变化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韧性机理与调适策略研究》,以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为切入点,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城市建设需求,结合大数据平台,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改造、生态系统修复、景观生态环境、景观色彩感知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了基于韧性景观机理的城乡绿地生态更新体系和关键技术𓀂;通过景观视觉评估、脆弱性和易损性分析🤜🏻、生态效益评估、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估,开展了大量的旧城更新改造设计👨💻🗻、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区和蓝绿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实践🧓🏻。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等省部级课题2项、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纵向课题4项、各类横向课题40余项👨🏻🎨、获省部级等多个奖项👩🦽➡️。发表SCI论文8篇👱🏼💇🏻♂️,出版专著3本,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授权新型实用专利41项。
团队负责人🖼:苟爱萍
团队成员👮♂️:冯宜冰🧚🏻、颜丽杰🎵🧘🏻、裘江、刘静怡
二👮♂️、成员介绍:
(一)苟爱萍:
苟爱萍,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意昂4风景园林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韧性景观、景观色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生态学和风景园林硕导。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上海市教委评估专家、上海市科委专家、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家库专家🪣、温州科技专家库专家🧖♂️、上海风景园林学会会员。AIC协会EDC小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和上海市艺术科学基金各1项),主持其他各类纵向及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论文8篇🔃,出版专著2本🏈,获省部级等多个奖项。
(二)冯宜冰:
高级工程师(园林)、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含风景园林方向)博士、主持设计的深圳园博会、沈阳园博会、厦门园博会青岛园,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进个人的荣誉👎🏼。
冯宜冰博士现兼任上海应用技术意昂4意昂4娱乐注册风景园林专业教师。曾在青岛市园林集团设计院(青岛市园林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作十余年,任总经理,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具有风景园林、园林植物、景观建筑等的跨专业综合背景和经历,擅长城市公园、居住区、道路景观、工矿厂区环境改造、生态景观恢复设计🍲👮🏽。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造园理法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
(三)颜丽杰
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同济大学博士在读。曾在杭州城市规划编研中心🐭、杭州工业企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等各种类型的规划实践部门工作多年,历任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副总设计师等职位,对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生态规划等各种类型的规划都有全面的研究与思考。
主持与管理城市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等项目二十余项,参与浙江省建设厅👧、杭州市规划局等政府课题两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篇,其撰写的论文《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曾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求是”理论征文专业组奖。曾获得杭州市规划局先进个人🫚、杭州建设部门十大杰出人才🧑🏻🎄、上海嘉定区人才等称号。
现主要从事城乡空间规划🫏、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在校主要承担《城乡规划原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其代表作品包括📭:杭州江干区各规划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六条生态带控制规划、杭州蓝孔雀地块城市设计、上海嘉定新城远香湖景观工程、上海嘉定新城西云河景观工程🧉、山东枣庄银行办公园区景观设计等。
(四)裘江
裘江,博士🤮,现为意昂4风景园林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区域规划专业访问学者。2005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毕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绿化分会理事会成员,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会员🧙♀️。曾任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上海绿地集团)房地产技术管理产品研发部景观总监🤹🏿♂️。
在担任绿地集团景观总监期间👨🏻🔬,主持过多项大型房产开发项目的景观设计与工程工作👮🏽,类型涉及湿地公园😯、市政公园🧎➡️、大型社区𓀍、超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总部基地🔏、旅游度假区✍🏽、豪华酒店等,部分项目获得国家及地区诸多专业奖项🚾。进入高校以来,研究方向更为集中于国家及地方关注的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建设😈,并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均取得优秀成绩🚧。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涉及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健康城市生态绿地规划设计与评估、乡村景观健康修复设计等方面。
(五)刘静怡
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现为意昂4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市风景园林协会会员。曾任意昂4院长助理,意昂4娱乐本科评估办公室副主任,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挂职🧛🏽。
主要从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多次赴美国高校学术交流与合作🦛。主持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多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主要参加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 余篇,撰写学术著作 1 部。主持参与多个规划设计项目。
主要承担《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及《植物应用能力考试》等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市重点课程建设、教改多项🧑🏽🍳,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 6 篇,参编教材多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意竞赛多次,获 2015 年上海国际花展金奖,获省市级奖项多项。2018 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2012 年上海市育才奖。从事学生思政工作,主要研究基于专业文化的学风建设🐝,主持各级思政课题多项。
三、成果简介💍🧏🏿♀️:
相关研究以题为“A comparison between wishes and status: Gray is not the preference for residents while the city shows neutral colors”、“The development of color of historic buildings on the North Bund of Shanghai”🤼♀️、“基于CA模型的城市间规划研究综述”、“超强台风背景下日本东京湾海岸线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印尼三宝垄的韧性城市发展策略与启示”、“海绵城市背景下上海老小区韧性景观改造实践”“基于“娱、农、景、绿”混合功能的滨海旅游区开发设计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奉贤区滨海地区为例”🧇、“《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等论文发表于规划设计领域高水平期刊《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现代城市研究》⚠️、《城市规划》、《水土保持通报》等SCI、北大核心期刊杂志。








一、成果应用:
项目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气候变化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韧性机理与调适策略研究》(项目主持:苟爱萍)
课题研究气候变化下,上海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韧性特征,基于脆弱性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从绿视率🍥、风环境、热环境、舒适度、灾害应急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和情景模型,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空间景观韧性策略🍑。该研究对上海建设韧性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项目二:上海市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美丽街区改造(项目主持⚱️:苟爱萍)
项目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共和新街道。此次更新共有49个点位,包括108栋建筑和17个街道公共空间。根据原有建筑的功能、材质和结构等因素,更新手法分为三种类型😁😖:建筑外立面涂料更新、建筑外立面形式更新和街道公共空间更新🗻👨🏽🦳。在充分分析现状的建筑品质🙎🏼、公共空间特性、居民年龄、建设时间和经费等多方因素☕️🌙,选用色彩营造来进行旧城更新🫵🟰。通过实践改造后,当地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和艺术氛围性得到较大提升,受到了当地广大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广泛好评,极大地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让他们对未来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



项目三: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法与规划支持(项目主持:刘静怡)
基于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背景🅾️,寻求更好的土地利用规划支持方法,指导未来人地关系协调,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土地利用的研究亟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师、管理者迫切关心的问题。该成果提出面向规划的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法论📀,强调模拟复杂因素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引入规划的不确定性。耦合多模型构建规划支持框架和模型,全程整合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辨识-时空结构优化-情景优选”🧙🏼♂️。研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一般土地利用理论方法研究偏重解决科学问题🧑🏻🍳,与规划实践衔接较疏离的问题,增强了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的现实性和操作性,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研究与规划实践的衔接,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该成果应用于嘉兴秀洲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运用数学模型结合计算机仿真的方法🙎🏻♀️,从土地利用系统的角度,构建嘉兴秀洲北部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支持框架和模型📜。提出其主要目标,涵盖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动态分析-功能优化四方面的核心内容。强调其两方面的主要特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弹性应对规划的不确定性。
从框架结构、模型组成、应对不确定性、情景模拟四方面🧔,提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支持框架的构建原则。规划支持的框架结构包含问题辨识-结构优化-景优选三个模块。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支持框架以“GLP-CLUE-S-TOPSIS”为核心📻,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提供有效工具🤸🏻♂️🏌🏻♂️。
该模型基本实现了嘉兴秀洲北部地区基本农田和生态敏感区不受侵占,对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水域较好控制,各功能效益指数较有优势的“生态优先空间限制情景”是符合区域可持续发作目标的最优土地利用优化情景。不同发展途径、不同空间限制设定对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的结构-功能效益指标有明显影响👀。
项目四:五渚河公园二期(山体部分)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主持:冯宜冰)
公园面积为42.3公顷,公园从景观结构上可分为“一轴两带多点”,其中一轴为中央景观轴,以三处制高点为核心,可登高俯瞰观景👩🏽🌾,两带分别为滨水景观带将为周边居民提供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以及公园内部的活动带。多点则是散布在“一轴两带”周边的活动场地💛。公园根据功能主要分为中央四季林相景观区,鲜果时光果蔬园🏵,漫朔森林区,活力运动区,烧烤露营区,耳语森林🏇🏽,城市雨水花园,七彩剧场演艺区,精品度假酒店⛹️,售楼中心,图书馆幼儿园等功能区域。



项目五➔👩🏻🌾:石岛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主持:冯宜冰)
石岛公园项目位于荣成市石岛管理处石岛宾馆西南方向,面朝黄海👩🚀,场地的南北长约165M,东西宽约380M,占地5.8万平方米🧚🏽。基地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线路,密集的居住人口,辐射服务人群约25000人。设计中运用了石岛特有景观元素海港👷🏿、码头、渔业与礁石。将本土的历史印记(工业元素🤾🏼♂️、自然元素🤞🏿、地域文化)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使人们满怀憧憬与希望的享受美好生活,这就形成了本次方案的主题“石岛印象”⛹️。



项目六: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中央生态公园(项目主持:冯宜冰)
公园位于贵州双龙航空经济区核心区内龙洞堡航空现代服务业综合区中心位置。建设范围面积121.7公顷🖊。该项目已以保育生态环境,改善水质、营造宜人景观为立足点。打造为贵阳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科普健身等活劢的城市中央公园综合体。



项目七🎤:城乡绿地系统规划(项目主持🙋🏽🫶🏽:裘江)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大范围的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注重宏观上的控制与引导,但就城市绿地整体形态控制研究不多,有关绿线的量化和指标化研究更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裘江博士通过相关分形-标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地形态与布局进行量化与指标化的研究👧🏿;在强调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形态模式的同时,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绿线规划的编制控制导则和管理规范,深入研究绿线规划的关联要素与开发控制机制,已编制出一套符合当前生态环境需求为导向的、较系统的绿线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和设计导引等内容的编制标准和图纸要求,以及有关绿线规划的分析评估方法。
至今已参与编制完成厦门、徐州铜山区、无锡、运城等城市(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及其专项规划,为各城市绿地总体形态的发展控制提供应用保障。


项目八👌🏼:河流(滨水)湿地生态景观修复工程规划与设计(项目主持🧑🏼🍼:裘江)
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已迫在眉睫。裘江博士把生态修复的方法贯穿规划建设过程🍸,采用针灸式生态修复方法🚍,从水系🐡、驳岸、湿地植被重塑、林带网络、污水排放治理等方面入手🙎🏽,大视野,小体量🆎,以点带线,以达到完整的宏观面湿地科研、教育、游览体验;涵养水源,保证水系流通;部分区域封滩育林育草,保证湿地自然景观及研究价值🚵🏿;多种经营模式灵活使用。依托丰富的河流滨水资源,打造风景独特的自然湿地景观🏊🏽♂️,在保护湿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城市或郊野休闲观光产业,带给访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塑造全新的城乡滨水湿地形象。
已完成洛阳吉利黄河湿地生态修复景观规划♐️🧑🏽🔬、临汾汾河湿地生态修复景观规划治理、潍坊白浪河禹王湿地生态景观修复工程规划😰、上海海洋大学校园海绵城市示范区景观规划设计等项目,累积了丰富的滨水湿地生态景观修复的规划与工程经验。

